人到中年常头晕口渴又尿频?小心患上多发性骨髓瘤!
人到中年,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,加上现代人工作繁忙,面对身体上的种种不适,如浑身疼痛、头晕、口渴、尿频、体力下降、便秘等,大多认为是“年纪大、体力不支”、休息不足,或是更年期所致,不以为然。不过,这些症状原来有可能是“多发性骨髓瘤”响起的警号!以往此病被视为“老年病”,但近年来,临床发现中年人的病发率呈上升趋势,医生提醒中年人士,要留意身体变化,及早求医,若能尽早确诊并采取合适治疗至完全反应,将更有效延长存活率。
(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)
老年人、肥胖人士较常见患病
对于很多人来说,多发性骨髓瘤看起来很陌生,香港血液及肿瘤科专科梁宪孙教授解释,“这是一种因浆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致的癌症。浆细胞在体内负责制造抗体,对抗感染;但异常的浆细胞则会不断增生,导致骨髓中其他正常细胞失去正常生长的空间,这些出现病变的浆细胞会大量释出没有对抗感染能力的抗体—副蛋白,并于身体多处出现,因而被称为多发性骨髓瘤。”
可惜的是,医学界至今仍未能了解此病的成因,“有研究指出基因变异可致病,而观察所得,超过65岁的长者、过重或有肥胖症的人士、免疫系统功能衰退、曾暴露于辐射或接触某些化学物品,较高机会患上多发性骨髓瘤。”梁教授说。
(左起:香港血液及肿瘤科专科梁宪孙教授与患者合影)
近年渐趋年轻化中年人士宜严加留意
事实上,65岁或以上的患者向来于各年龄阶层之中占最多,但梁教授引述香港癌症数据统计中心的数据表示,由2006年至2015年,45至65岁的中年患者有显著升幅,发病个案在这十年间升近一倍,反映出此病有年轻化的趋势,中年人士也应多加提防。
症状寻常易忽视致延误诊治死亡率颇高
一般而言,症状多于病情晚期才出现,而最常见的症状分为四大类,分别是高血钙、贫血、肾功能受损和骨骼损伤,“其中高血钙会令患者出现极度口渴、尿频、便秘、食欲下降的情况;而贫血则会导致头晕、气促、体力下降;如肾功能受损,除了气促和体弱之外,腿部可能还会肿胀、皮肤痕痒等,另外也有机会出现骨骼损伤,脊椎骨、臀骨及头颅骨或出现骨痛,而骨髓瘤附近的骨骼也会变得脆弱,容易骨折,亦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。”梁教授说。
由于以上症状均广泛见于其他疾病,患者因而容易忽视这些症状而延误求诊。梁教授就表示,2015年新增240宗新症,同时亦有150人因此病而死亡,可见死亡率颇高。因此,他建议中年市民如持续出现以上异常的不适,应尽快求医,找出病因。
“医生会通过血液及尿液分析、X光检查、活体检验来诊断,假如发现骨髓内最少10%的细胞为同源浆细胞或从活体检验中发现浆细胞瘤,加上出现以下其中一项或多项的情况:器官或组织损伤(即高血钙、肾功能受损、贫血及骨骼损伤)、带有一项或多项癌细胞的生物标记,即可确诊。”梁教授解释。
年轻健壮患者宜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
确诊以后,医生会依据患者的情况安排接受不同治疗,“如属65岁或以下的较年轻患者,且体格较健壮,大多会建议他们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,否则将安排接受标靶药物、类固醇及化疗药物的组合治疗。前者会先采用高剂量化疗药物以破坏患者体内的的癌细胞,然后再将预先从患者体内抽取的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。”梁医生说。
至于不适合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,医生将从化疗药物、类固醇及标靶药物三大类别中,选取适合患者的药物混合使用,当中标靶药物再分为三类,分别为蛋白酶抑制剂(硼替佐米、卡非佐米、伊沙佐米)、免疫调节药物(沙利度胺、雷利度胺、泊马度胺)及单克隆抗体药物(达雷木单抗)。
(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图示)
治疗方案加入标靶药疗效较佳
梁教授指出,在本港,如新确诊患者不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,医生大多会在一线治疗方案中选用蛋白酶抑制剂“硼替佐米”,主因是其疗效佳。根据国际大型研究VISTA针对“硼替佐米”进行第三期的试验结果,就发现采用“硼替佐米”作治疗的患者,相比另一组采用传统化疗药物及类固醇治疗的患者而言,能有效降低31%死亡率;而且整体存活期的中位数明显较长,达56.4个月,比另一组患者长达13.3个月。
“再观察亚洲人的情况,以每年每十万人便新增1至4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国为例,医生同样会在一线治疗方案中,优先为不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确诊患者选用“硼替佐米”。而根据医院为此类患者进行的用药成效进行的研究所得,就发现采用“硼替佐米”结合类固醇“地塞米松”作一线治疗方案的患者,整体存活期的中位数达36个月,无恶化存活期亦达19个月,疗效显著。”梁教授续说。
(混合药物治疗示意图)
合适治疗方案达完全反应有助稳定病情
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察治疗成效对患者而言非常重要,“只要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,并达致完全反应,将有效较长时间稳定患者病情及延长寿命,延迟复发的时间。”梁教授说。
“因此,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十分重要,主要通过检验血液及尿液中的副蛋白含量、骨髓内的浆细胞含量、骨骼或其他组织有否出现异常即可得知,而完全反应则代表血液及尿液中完全检验不出副蛋白、软组织浆细胞瘤亦消失不见,以及骨髓浆细胞所占的百份比少于5%,这是对患者最理想的治疗成效。”梁教授续说。
梁教授指出,要达到上述对患者最理想的“完全反应”的疗效,便要在治疗取得初步成效之际,让患者继续接受持续的治疗,这样有助患者进一步提升治疗成效。
治疗期间须预防感染、注意饮食
在治疗期间,由于患者的白血球数量往往会下降,容易受感染,因此,梁教授特别为一众患者提供日常护理的小秘方,包括经常洗手、避免与他人共享餐具及个人物品、切勿进食未经煮熟的食物,尤其是肉类和鸡蛋、接受流感疫苗注射、早晚测量体温、进行仔细的治疗记录等,以预防感染。
最后,梁教授亦于饮食习惯上给予一些建议患者,包括每天饮用2至3公升饮料、维持均衡饮食、少食多餐、避免进食辛辣和油腻的食物、进食多种蔬果、选择全谷食物如燕麦片、糙米、全麦面包及全麦意粉、多进食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,如鸡蛋、豆类、低脂奶类制品等,这些饮食习惯均有益患者健康。